5.20.2008

粉嶺龍躍頭

龍躍頭,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的東北面,有山名龍躍嶺,自古相傳,有龍跳躍其間,因而得名,還保存不少典型中國傳統建築,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正式開放,是香港第二條文物徑,當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舉辦推廣活動,我有幸得以參加,是由一位資深教授帶領,沿途將香港典故及中國民間故事一一述說


龍躍頭為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,其族原籍江西吉水。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,南宋 (一一二七至一二七九年) 末年,宋室皇姬南逃,嫁與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,其長子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。自後開村立業,子孫繁衍,始分遷鄰近地區,另立村莊,數百年間,成為今日的五圍六村。


麻笏圍於清乾隆年間(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)由鄧氏族人所建,該村四面築有圍牆環繞,圍門向北,並裝有連環鐵門,門上紅粉石門額刻【鬱蔥】二字,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,可惜部分圍牆已被拆卸,而圍門於一九九四年被列為法定古蹟。




老圍,為該區最早創建的圍村,圍村立於小丘上,四面有圍牆環繞,圍門原是北向,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,門甚窄小,以利防守。



圍門側口有一口水井,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。



天后宮,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及順風耳



當年左殿地上放置了兩口古鐘,現已安放在木架上。






松嶺鄧公祠,於十六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,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,




該祠為三進式建築,擋中設於中進,後進分三殿,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,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,神主有龍頭木雕,左殿內供奉對宗教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,右殿則供奉鄉賢。



東閣圍又稱嶺角圍,是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公(一三六三年至一四二一)所建,因位處龍躍頭之東面,因而得名。






永寧村,位於永寧圍的西北面,亦稱為大廳,它原為永寧圍的分支。



永寧圍,由於梧桐河位於圍村的西面,故風水甚佳,永寧圍的門樓建於一七四四年,以紅粉石築砌,因日久失修,圍牆已成頹坦斷壁,圍內的中國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。



善述書室,建於一八四零年,用以紀念及祀奉鄧氏十九世祖鄧雲階的神位,亦作教育族中子弟之用,且曾存有古代練武用的刀、劍、戟、弓及箭等武器。


(此乃私人物業,暫不對外開放)



新圍,建於一七四四年,因正門門額刻有【覲龍】二字,故亦稱覲龍圍,該圍的四面圍牆皆以青磚築成,圍牆四角建有更樓,圍門裝有連環鐵門,牆外原有護城河環繞,但現在已被填平。



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內,後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定居,住了三代後,因經常受賊匪的滋擾,故遷回龍躍頭,並在現址建立小坑村,東面村口的拱門約於一九六零年因風水理由而興建,以增男丁,



而在旁邊建有福德祠,用以供奉土地。



五圍即老圍、麻笏圍、永寧圍、東閣圍 (又稱嶺角圍) 及新圍 (又稱覲龍圍);六村即麻笏村、永寧村 (又稱大廳)、祠堂村、新屋村、小坑村及覲龍村。


該區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,除春秋二祭及天后神誕外,該族於正月十五,仍有為初生之男丁舉行開燈儀式;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;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。屆時闔族及鄰近的村民,齊來參加慶典,甚為熱。


龍躍頭文物徑之得以開放,全賴當地居民的合作和支持,為他們著想,參觀時請盡量避免干擾當地居民,而參觀當日,我進入老圍拍攝時,有一村民要求我離開,稱圍內不作公開,我亦順從離開(因當年我在教授帶領下,曾經入內參觀圍牆),尊重別人,尊重文物,是我們遊客應該做的事,而文物徑沿線部份歷史建築物,並不對外開放,敬請留意。


交通









上 水 乘 九 巴 78K 及 79K 可 到 達 沙 頭 角 公 路 龍 躍 頭 村 村 口
東 鐵 粉 嶺 站 乘 綠 色 小 巴 54K 可 到 達 祟 謙 堂 至 永 寧 圍
東 鐵 粉 嶺 站 乘 綠 色 小 巴 56C 可 到 達 新 屋 村 至 小 坑 村

 

 
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